孔融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能诗善文,刚正不阿,“孔融让梨”“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小故事都与孔融有关。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广为流传的孔融让梨故事这样描述: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父亲问:“你为什么挑一个小的?”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而《三字经》中评述如下: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这段评述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日积月累,定能成就大学问。
从孔融让梨的故事和孔融日后的成就等我们感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的重大意义。在古代由于家庭分工不同,母亲担负起相夫教子的重任,通过孔融让梨故事,我们更加感受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孔父在看到孩子拿到小的梨子时候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发问”,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正面强化,让孩子感受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要积极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向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着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孩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