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白天越来越短,人体抵抗力较弱。存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于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盛衰随之转换,使得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恢复平衡。
加上秋季的气候干燥,呼吸道不够湿润,消化功能较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特别容易出现腹泻、呕吐、咳嗽、流鼻涕,以及过敏等感冒症状,一到秋季,冷热交替。人的肝火旺盛,体温中枢调理不当,加上日常饮食食用过多辣椒、洋葱、烧烤等热气高刺激性强的食物,导致肠胃压力增加,影响消化功能。
早中晚冷热交替,气血趋于体表,饮食不当等刺激,这个时候极易发生腹泻、腹痛等肠胃消化类疾病,甚至会引发急性胃炎等,所以,秋季也是胃肠型感冒的高发季。
胃肠型感冒是感冒的一种,主要是由腺病毒、诺瓦克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风寒署湿等外邪侵体进入消化道,引起消化道黏膜炎症。常见症状有食欲差、反酸烧心、上腹不适、胃胀、腹痛、呕吐、腹泻、大便以水样泻为主,恶寒或恶风、发热,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易发生在季节交替时期。
胃肠感冒跟普通感冒有啥区别?
相较于普通感冒,二者都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胃肠型感冒是以胃肠症状为主,其主要表现为消化体统症状,身体乏力、提不起精神、伴随食欲下降等。普通型感冒则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患者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咽痒、咽痛、咳嗽、低热等症状,大多数不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判断肠胃感冒:
胃肠型感冒患者一般以水样便腹泻为主,不含脓血。但出现腹泻的同时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咽喉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基本可判定是胃肠型感冒。
针对胃肠型感冒的治疗关键要对症治疗。一方面患者要多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则要让肠胃充分得到休息,减轻肠胃负担,尽早恢复消化功能,同时要注意饮食调节,可以容易消化的米汤、粥、面条等流食或半流食为主。
同时中重度腹泻患者需要先止泻,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少量多次补水,喝些少油带咸味的菜汤;腹泻、呕吐者严重者可暂时禁食,尤其是老人、儿童患者要尽快采取措施。
胃肠型感冒早期呕吐症状明显时,可选择适当静脉补液,其余则跟感冒一样治疗。
最常用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口服液,它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良药,对于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等疗效比较确切。如果发病3天后还持续有腹痛、腹泻,甚至发烧等症状,则应警惕合并有细菌感染,此时需要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外治敷贴等对胃肠型感冒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比较常用的有针刺足三里、天枢、止泻穴(关元上5分),呕吐加关元,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
还可隔姜艾条灸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15~20分钟。拔罐取大肠俞(双侧),每天一次。推拿常用脾经、大肠、小肠、腹部、脐部、龟尾、七节骨等穴位。
一些简单的外治疗法效果也很好,如:
(1)樟脑、白矾、松香、朱砂各等份,分别研末,混合均匀,装瓶内盖紧,2日后融合成膏,取少许捻成黄豆大,置脐中,外以胶布覆盖,每日1换。
(2)吴茱萸、苍术各30克,丁香、胡椒各6克,焙干研末,取2克以菜油均匀敷脐,外用纱布固定,每日一次。
(3)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吴萸、木香等分。焙干研末,每日1~2克,调敷脐部,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