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萨是个啥
门萨(Mensa)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名称,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大学。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Roland Berrill)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Lance Ware)。当时,这两位自诩绝顶聪明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度智商测试题,供人们解题,受到部分社会人士追捧。他俩兴奋之余,干脆组建了一个俱乐部,招募高智商人士加入。
他们有意为聪明人建立一个社团,通过充满挑战性的社团活动,使参与者的高智商获得承认、肯定和不断提高,并分享彼此的成功。门萨国际俱乐部(Mensa International Limited)诞生后在英国和威尔士注册了公司。自成立至今,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约有13万4千名会员加盟,有40多个国家成立了分支机构,由总部提供特定组织编号,并由有资质的考官测试申请人的智商(IQ)。
门萨一词为拉丁语“圆桌”之意,围坐者与其种族、肤色、信仰、国籍、年龄、政治、教育或社会背景无关。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聪明人社群,加盟为成员的唯一资格就是具备高智商。起初,入会会员限定在16岁及以上的人,后来一些国家门萨也接受起天才儿童少年会员。如2岁零4个月大蹒跚走路的女孩Elise Tan-Roberts成为英国门萨有史以来最小的成员,她智商高达156分。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0岁儿童Mehul Garg成为智力测验中获得最高IQ值162分的儿童会员,据说超过了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
门萨俱乐部成立以来,坚持中立和非政治、非宗教、不分种族、非营利的原则。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该俱乐部称其目的是:为人类利益识别和培养人的智能,鼓励对智力的性质、特征和用途的研究,并为成员提供促进、激发智力和社交的机会。
Berrill的初衷是希望门萨成员成为“智商贵族”。但也有反对声音认为,没必要在智商上将人分为等级,最终异化为“智商歧视”(Tammet, 2009)。
门萨入门会员被要求在标准化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奈量表测得IQ要达到高于98%分位,即IQ不低于132分,或在卡特尔文化公平智力测验(CFIT )的得分不低于148分。门萨组织还成立了基金会,出版专业研究刊物《门萨公报》(Mensa Bulletin)及《门萨国际杂志》等,报道世界各国门萨组织的活动、观点以及相关信息。
门萨还为会员举办许多活动和一些大型年度聚会。每年在不同城市举行研讨会、艺术表演、超常儿童比赛、儿童游戏比赛等活动。据统计,美国门萨一般会员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而在各级领导层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德国门萨自2004年起,还设立了智商奖(IQ Award ),以奖励对科学技术、社会及公益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智商会员。该奖每年通过前任获奖人以及门萨委员会推荐和审查后颁发给新获奖人。
门萨中国则成立于2011年,迄今大约有近500名会员,主要集中于京沪广等大型城市,以金融、外贸、IT、设计等行业居多,多为私营企业主、大型外企与国企中高层管理人员、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等,小部分学生会员主要是来自于知名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年龄以70后、80后为主。
据说,门萨会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因此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生活品味。
在标准化智力测验中,人的智商(IQ)基本上服从正态分布,高于130者大约占人群的2%左右,可称为天才吧。对高智商或天才迄今没有共识性定义,美国高校热衷将IQ高于130的青少年视为天才,积极吸收入学。许多智力研究者喜欢用以下级别划分天才儿童智商。
不过,智商高低并非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而非单一的智商。社会成功人士中,大有普通水平IQ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意志品质,而非IQ。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曼(Lewis Terman)早年使用智商测试来筛选天才儿童,以观察他们成人后的成就。令人啼笑的是,被他排除的两位智商不及格孩子William Shockley和Luis Alvarez,长大成人后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入围特曼筛查的1500名高智商天才儿童中,竟没有一个成人后获得如此殊荣。
再如,门萨成员中既有自小学到高校通杀的学霸,也有半途辍学、落魄的失业者。既有多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也有一事无成的流浪汉。有依靠福利救济度日的,也有富可敌国的百万富翁。门萨成员的职业差距也令人咋舌,从农民到教授,从管道工到音乐家不一而足。会员中有的声名显赫,成为著名的公众人物,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