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罗兴亚人的历史(罗兴亚人来自何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3 09:35:37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一个种族的人肯定不是一条心,这句话凝结了古代的智慧结晶,也向后人阐释了种族与种族之间唯一存在的联系,而在千年后的另一片土地上将这句话真实地写照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他们就是被称为“缅甸之殇”罗兴亚人,曾经在孟加拉国地区生活的种族,作为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种族却生活在以佛教为国教的缅甸他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而罗兴亚人又为什么被称作“缅甸之殇呢”?

01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缅甸一国位于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的中间,而且在整个中南半岛中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完全可以说是南亚与东南亚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且从缅甸可以直插印度洋,在战略位置中非常重要。

在如今缅甸的版图上若开邦地区俨然是重中之重的领土,因为其临近海岸还拥有港口的优势足以引起缅甸政府的重视,可是在历史上曾经的阿拉干王朝的版图中,是同时拥有着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和缅甸的若开邦地区的。

阿拉干王朝曾经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口优势实现了王朝的兴盛,借由港口的运输优势将大量的物资转运到世界各地,这样一来也就将不同的种族人口汇聚在阿拉干地区,其中就包括了罗兴亚人

可是好景不长,阿拉干王朝在经过了“昙花一现”般的兴盛过后就不复当初,转而受到外来侵略者威胁的他们选择了向缅甸俯首称臣,也是由此阿拉干王朝正式进入了缅甸的版图之中。

可是因为英国人的三次入侵,打破了这片大地的宁静

因为缅甸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人的铁骑就踏在了这片土地上,历史上英国在六十年间一共三次对缅甸发动了战争,三次的结果都以缅甸失败而告终,最终英国攻占了缅甸,缅甸成为了英属印度的独立省之一。

资源永远是发动战争的理由”,英国人为了庞大的东方市场,不惜三次漂洋过海来到缅甸发动战争,面对强大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侵略者,缅甸无奈之下唯有投降,从此英国开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在工业社会时期,强大的国家之所以会发动战争是为了控制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所以只能依靠殖民来完成这一目的,因为殖民地的政权都掌握在殖民者的手中,所以缅甸的各种原材料都会被以廉价甚至是白给的方式运送到英国。

榨取财富,控制港口和海上要道以及掠夺廉价劳动力”这套殖民的方法在英国的手中运用得无比娴熟,本以为这次能够延续之前作风的英国却在若开邦地区吃了瘪,因为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最重要的是,宗教武器也无法使用,因为当地佛教势力庞大,影响力较为深远。

在一切殖民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英国人决定采用一种狠毒的方式创造殖民条件,那就是将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徙到若开邦,把其他宗教人口引进来,通过改变阶层和宗教势力来慢慢将其转为原住民。

02 双方之间的博弈

根深蒂固的佛教会影响英国殖民所带来的利益,可是对于宗教使用武器会受到国际舆论的影响,英国人也担心受到佛教徒的抨击,于是英国人把目光投向了孟加拉国的土地上,因为曾经的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的原因,使得阿拉伯半岛被其逐渐统一起来。

而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帝国强大的战斗力和商业在南亚大陆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其中就包括了孟加拉国地区,所以孟加拉国地区宗教气息还是比较浓厚的,而且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

可是面对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环境的穆斯林,英国人想让他们迁徙过去很简单,凭借强大的武力就能做到,可是该如何让他们与当地的佛教进行博弈呢?英国人决定威逼利诱

成功在若开邦地区引入大量穆斯林后的英国决定继续把这滩水搅浑,因为政权在英国的手中,所以英国对这部分引入的穆斯林采取了非常优厚的待遇和福利,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去压缩当地原住民的生产空间。

这样一松一紧,英国人将矛盾逐渐转移到了两个宗教之间,而自己却不受丝毫的影响,面对着越积越多的矛盾,来自不同信仰的双方的仇恨也在不断增加,而英国人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完全不考虑两边未来发展的英国人只是加快生产,大力掠夺各种资源,并且英国人更是以许下允许其独立建国的承诺诱惑罗兴亚人与原住民激烈地斗争,而身后有着强大的英国作为后盾。

再无顾忌的罗兴亚人便肆无忌惮地在若开邦地区烧杀抢掠,犯下了种种罪行的他们丝毫没有悔悟,反而变本加厉,而牺牲的缅甸战士中有一位正是现在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父亲。

而罗兴亚人也被当作缅甸人口中的恐怖分子,还会时不时地偷袭警察所和民兵营,但是最后会遭到数倍的扫荡,而“罗兴亚”一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罗兴亚”原为“罗兴伽”一词。

现在的说法普遍分为两种,一种是源于缅甸若开邦的古代名称,另外一种则是因为“罗兴伽”一词的意思在缅语中代表的是“从古老村庄来的老虎”,这种说法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因为在缅甸人看来,罗兴亚人就是猛虎一样残忍

后来随之演变,“罗兴伽”逐渐变成了“罗兴亚”人,这就是“罗兴亚”一词的由来,但是对于时间上罗兴亚是什么时候到达缅甸的,双方的说法不一。

罗兴亚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孟加拉国人和摩尔人以及阿拉伯穆斯林人,在若开邦生活的历史已经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可是这一说法被缅甸原住民否认,他们认为罗兴亚人是在英国殖民期间迁移过来的,是为了帮助英国更好地控制若开邦等地。

罗兴亚人与缅甸原住民的冲突在英国的刻意引导下爆发了。

03 没有赢家的结局

随着英国对当地穆斯林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甚至通过武装穆斯林来对当地的原住民进行镇压,而罗兴亚人也在这样的支持下对若开邦地区的原住民进行欺负和杀害,可是局势却在1961年迎来了转变

担任缅甸独立后首任总理的吴努将佛教定为了缅甸的国教,顿时石破天惊,这一事件的意义对罗兴亚人未来的命运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整个若开邦地区处处风声鹤唳,担心缅甸大军随时会强压进来。

本来只在若开邦地区对原住民进行打压的罗兴亚人一下子变成了整个缅甸上下共同声讨的对象,局势产生了逆转的若开邦佛教仿佛重获新生,其实在前几年的吴努政府曾经承认罗兴亚人是缅甸的土著民族并且在缅甸的大会上有罗兴亚人代表出席

可是自1962年开始执政的缅甸军队却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否认罗兴亚人是缅甸原土著”的立场,而且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缅甸政府就没有再录用任何一个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军队同样如此。

这样的转变让罗兴亚人嗅到了一丝不同以往的气息,从政府层面的转变预示着国家对于罗兴亚人的政策要变天了。

而事实果然如此,1982年的缅甸奈温政府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此次的实行直接从根源上杜绝了罗兴亚人从事政府机构的任职,并且将所有的罗兴亚人认定为没有缅甸合法身份证的非法侨民。

这次的实行激化了罗兴亚人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矛盾。

04 罗兴亚人的现状

缅甸政府的一场“龙王行动”导致将近二十万罗兴亚人逃回孟加拉国,本以为回到原来土地的罗兴亚人归乡之后能够好好生活,可是没想到孟加拉国政府将所有越过边境的罗兴亚人全部遣返回缅甸,这群罗兴亚人一开始被强制移民,现在回到祖国又被挡在祖国大门之外

缅甸方一开始不愿接受孟加拉国的遣返,可是迫于国际舆论只能同意接受,可是缅甸一招“釜底抽薪”再次让这群没有来历的罗兴亚人纷纷外逃。

1989年缅甸政府在罗兴亚人聚集地建立了佛教徒定居点,就是用这样的明谋告诉你,想住得好吃得好,就要成为一个佛教徒,可是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罗兴亚人失去了英国的支持,加上之前他们曾经肆无忌惮地欺负原住民,现在自己一朝失势,结果可想而知。

据部分难民称,他们族群中的成年男子被枪决、儿童被屠杀,对他们的家园进行烧毁,而且在缅甸的罗兴亚人被禁止参加高等教育。

总结来说,罗兴亚人想回到孟加拉国,但是孟加拉国不同意罗兴亚人入境,而罗兴亚人留在缅甸只能是引咎被杀的命运,曾经风光一时的罗兴亚人失去了英国的支持,懦弱的本质在世界面前暴露得一清二楚。

面对如此复杂的境地,联合国难民署为其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由于人数太过庞大,整体来说还是微乎其微,泰国和马来西亚也同意接收了部分难民,可是在罗兴亚人的身上永远背负着没有国家的难民名义

想要完全解决罗兴亚人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6 遥不可及的未来

是非对错,已无从评判,被屠杀的一方如今也举起了屠刀,刀是落了,可是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就此陨落,可又该如何放下刀呢,毕竟历代先辈的鲜血就洒在眼前,这一场跨越世纪跨越种族跨越宗教的恩恩怨怨,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可时境过迁,英国也不再是那个到处殖民的英国,缅甸也不再是任人欺辱的独立国之一,未来确实隐藏在雾里难以捉摸,可是只要能活着,事情总会有解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