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语文课堂和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更注重艺术性以及每个同学的看法。
以下是大学语文课的课后作业分享,看看大学生都学到些什么吧!
《巴黎圣母院》赏析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更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
许多人知道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受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影响。这本书很早就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深深记得那个美丽善良吉卜赛姑娘艾斯梅达,以及丑陋瞎眼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当然最难忘的还是他们映衬出的善良与心灵美。
巴黎圣母院虽然很古老,但依旧散发着魅力。雨果称它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斯德岛也是巴黎的诞生地,所以,更多的巴黎人喜欢称她为“巴黎最老的女人”。这一别致的称呼,既体现了巴黎人对自己的建筑和历史的热爱与自豪,也体现了巴黎人的幽默与浪漫。
巴黎圣母院
整部作品的人物有血有肉,人格鲜明。艾斯梅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少女,她善良美丽,由于从小被吉普赛人从家中偷走,不幸的命运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但她却有着一副善良的心肠。她对于爱情的看法是单纯的,所以她一往情深的爱上了救她的法比。她有宽阔的胸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不会计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克洛德的求爱,她直接地予以了拒绝,在绞刑架上,克洛德告诉她说只要她接受他的爱就可以被释放重获新生,后她宁愿选择死亡也没有屈服于克洛德。对待卡西莫多她以德报怨,这也为卡西莫多不顾危险救她做了铺垫。
卡西莫多由于天生丑陋,使得很多人对他都充满了厌恶与鄙视,他天生的缺陷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惨的遭遇。他对收养他的克洛德很忠诚,导致他一直在做罪恶的事,由于于艾斯梅拉达的出现,唤醒了他善良的一面。他是不幸的,由于自身的丑陋而产生的强烈自卑和其他因素使他不敢表白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他的爱化作了实际行动,最后抱着艾斯梅拉达的尸体走向了死亡。
善良的爱斯梅拉达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他道貌岸然、虚伪奸诈,得不到的,他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于是他迫害了艾斯梅拉达。法比是皇家卫队的队长,他非常懂得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自己谋得利益。别人诬陷艾丝美拉达的时候,他在知道了凶手是谁的情况下,也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解救艾丝梅拉达,任凭她被绞刑处死。这样的人也是可悲的,他不会真心的爱一个人,爱情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谋求利益的手段,他配不上任何人的真心,他也必然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
美丑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段,《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至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原则。艾斯梅拉达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围绕在她身边的有卡西莫多、克洛德、法比和甘果瓦等人。当爱斯梅拉达的身上散发着至善至美的光芒,与其他人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对艾斯梅拉达都有爱慕之情,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有千差万别,这也代表了他们的品格,进而与象征着真善美的艾斯梅拉达形成更鲜明的对比。为了鞭挞丑恶,歌颂善良,故事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利用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残酷尖锐的矛盾冲突,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美丑对比
在故事背景下,一边是路易十一统治的封建王朝,上流阶层荒淫无度,暴力镇压劳苦大众,庄严的法庭打着文明正义的旗帜却愚昧迷信,诬陷善良的艾斯美拉达是“女巫”,荒唐并残忍的判处她绞刑;另一边是乞丐们的“奇迹王朝”,虽然举止粗鄙不堪,但却互助友爱,当他们的亲人朋友有困难时,大家会团结起来勇敢的去伸张正义,这种强烈的的对比深刻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性和阶级的压迫性,讽刺了当权者道貌岸然的虚伪作风,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真,善,美”的歌颂。雨果追求的是人性的完美与和谐,他用道貌岸然的副主教、英俊潇洒侍卫队长来衬托突出貌丑心善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美与善不能用外貌来衡量、真正的美在纯洁的灵魂。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封建、宗教专制社会,文章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他们所遭受的不幸,或对于暴政和宗教的反抗,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表达更多的是对恶的厌弃和对善的弘扬,在批判的基础上渴望一种人人平等,以及人性自由的人道主义世界,更以这样的悲剧故事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摆脱人类思想束缚,脱离苦难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