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
“我愿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时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与共鸣。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是习近平主席此次峰会期间多次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
峰会上,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等多项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
8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国际贵宾。宴会前,习近平和彭丽媛同贵宾们集体合影留念。图/新华
在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世界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竞争进入很多新领域,各种重大外交倡议不断出现,不同国际关系理念与思维相互对冲、碰撞,反映出大国关系的新特征。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上海合作组织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召开,标志着上合组织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员国间也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一方面强化内部的机制建设,深化务实合作,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互动,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重大会议中提到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区命运共同体。从“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到“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再到携手共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等,这些频繁出现的话语表述,不仅展现出新的外交理念,也表现出中国对周边外交的特别重视,要推动地区合作达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目标携手前行。
在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上合组织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第一,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积极建设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找到正确相处之道。即大国间相处,要彼此信任、相互尊重、责任共担。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第三,扩大务实合作与人文交流,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合作越来越深入,机制和平台越来越健全,互学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8月31日,外国记者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采访拍摄。摄影/本刊记者 佟郁
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挑战的增多,上合组织的功能定位出现明显变化,开始更多关注地区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问题,要推动形成全新的治理方式。一方面,纵向推进双边关系和地区合作,发挥地缘和历史优势,让合作不断走向深化,并确定长远的目标,提升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另一方面,横向扩展各领域合作,在规则和制度上加强协调,在长期发展规划上充分对接。要构建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就要提升多边合作的质量,改变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功利主义思维,破除不利于共同发展的狭隘做法和杂音。
多次扩员后的上合组织,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横跨欧亚的超大区域组织,要提升决策效率,增强行动能力,就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不同于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制型秩序,上合组织坚持开放原则,通过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合作型秩序的形成。在全球性治理机制遭遇“失能”危机时,上合组织成为更具代表性、更具活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多边机制。
另一方面,区域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发展。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提出构建发展共同体,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接任轮值主席国后,宣布2025年为上合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年”。此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是本年度在中国举行的最重要的一次主场外交活动,一系列政治声明与合作文件等成果,昭示着上合组织正在走向一个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日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作者:孙壮志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