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李博)5月9日,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仪式在海淀区中关村壹号举办。北京市率先在海淀区、昌平区启动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标志着北京全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仪式现场。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作为中关村发源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形成以未来信息为主,未来制造、未来空间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赛道。其中,未来信息以通用人工智能为核心,以AI for Science、AI+量子科技、AI+医药健康等“AI+”融合业态为衍生,同步发展量子、6G;未来制造和未来空间分别重点发展具身智能和卫星互联网。海淀未来产业先导区覆盖174平方公里,将发挥突出作用,做强创新源头,培育横纵交叉的科技创新链和企业成长链,力争成为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模式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昌平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新高地战略目标,构建以未来健康为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副赛道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未来健康加快推出一批脑机接口标志性产品,跟踪和谋划一批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未来制造重点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研制和应用,未来能源推动一批氢能重点产品实现研发突破。昌平未来产业先导区覆盖180平方公里,探索新场景新应用,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特色化企业。
据介绍,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是推动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新赛道。北京市持续加强未来产业要素投入,初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产业投资体系。同时不断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能力,累计算力规模超3.3万P,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北京持续锻造产业硬核平台,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在6G、脑机接口等领域谋划新的创新平台,积极推进部市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创新中心。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打造人形机器人“一会一赛”高水平体育竞技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3735余辆氢能车辆实现推广应用。
中关村壹号等园区成为海淀未来产业先导区主要布局地。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希望海淀、昌平两区发挥引领作用,完善细化先导区相关制度规定,积极探索实施先行先试政策,优化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支持各区筹备建设各具特色的市级先导区,持续提升北京市在前沿技术创新、标志性产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的影响力。
启动会后,北京市“创赢未来”2025年度项目公开路演未来空间专场活动举办,活动面向未来空间领域,聚焦商业航天和卫星网络细分方向,邀请近50家市区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机构,以及近20家孵化器、创新企业等各方资源广泛参与,持续打造涵盖资金、基金、信贷产品、孵化培育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投资机构和企业搭建深入对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桥梁,更好支撑未来产业领域潜力企业成长,推动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未来产业领域和创新型企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对通过公开路演遴选的未来产业早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通过常态化项目挖掘机制、企业跟踪培育机制、金融投早投小机制及全要素投入机制,助力形成体系化布局、多元化创新、全周期保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特点。接下来,将持续聚焦产业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优化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配置,加大对产业精准支持,构建坚实的未来产业发展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