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称,“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工信部所说的“组合驾驶辅助”,即当前汽车行业所谓的“智能驾驶”。该消息也被认为是对车企“智驾”营销狂潮砸下的重锤。
4月17日,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在上海举办品牌之夜活动,品牌大使刘亦菲在介绍“智驾功能”相关体验时,使用“辅助功能”形容,并未直接提及“智驾”,获得网友好评。
今年以来,诸如“开着智驾睡觉”“高速开车睡一觉到家了”“开智能驾驶出事故”等话题频频传出。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这些荒唐行为的背后,凸显了车主的安全意识淡薄,车企对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概念的无底线鼓吹更是难辞其咎。
一些车企在发布会上、在销售直播间大肆宣扬“智驾”“L2+”“L2++”“脱手驾驶”“零接管”“比人驾更安全”等概念,让人们相信,无人驾驶时代已经来临。
事实上呢?所谓的“智驾”“自动驾驶”,仅仅是一种营销话术。在官方定义中,并没有“智能驾驶”“智驾”的表述,更别提相关的标准。
关于所谓自动驾驶,我国现行《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至L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L3级及以上车辆,才具备驾驶自动化功能。
一个行业共识是,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L2到L3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所谓“自动驾驶”乘用车,现阶段远没有普遍生产销售。
但是在“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车企频频突破底线。诸多营销表述,不仅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虚假宣传,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漠视。
在铺天盖地的发布会、短视频、热搜等营销下,没有驾驶汽车经验的消费者很容易对辅助驾驶过度信任。加之社交平台链式传播,体验新鲜事物带来的刺激感让更多人双手离开方向盘。
这种把生命完全交给系统的行为,让很多人付出了代价。辅助驾驶不能及时制动、无法识别多种静止障碍物、驾驶员分心不能及时接管……众多原因导致撞车、翻车、车毁人亡。
在顶端新闻评论员看来,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也应该是最大的话题。车企营销应该遵守广告法、遵守国家标准、尊重每一位驾驶员的生命,无底线鼓吹“智驾”的风气该刹刹车了。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