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患上“儿童肿瘤之王”还有救吗?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很关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1:15:00    

两年前,贵州男孩小帆因反复发热、腹胀,在当地医院确诊患有神经母细胞瘤。带着“两年内可能离世”的重压,他的家庭赶赴广州,开启了一段与疾病缠斗的求生之旅。

作为5岁以下儿童中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临床上越来越多中晚期患儿正通过精准诊疗、免疫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手段,争取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达到疾病缓解。

“我们曾听到医生说‘孩子可能活不过两年’,如果再拖下去,可能连治疗的机会都没有了。”小帆父亲回忆说,孩子3岁时在当地医院接受了4个周期化疗,但由于手术难度高、治疗强度有限,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辗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后,最终被确诊为高危型神经母细胞瘤。

广妇儿儿童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天佑表示,神经母细胞瘤占儿童恶性肿瘤总数的8%至10%,在儿童肿瘤中发病率位列第三,仅次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病好发于1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常见表现包括腹胀、腹部包块、胸腔占位引发的咳嗽,甚至眼眶周围青紫的“浣熊眼”。

“疾病早期几乎没有特异症状,有的孩子就是发烧、腹痛、肚子胀,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染。”他介绍,约一半患儿在初诊时已进入高危组,五年生存率不足50%。但如果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远期生存率有望提升至75%至90%。

“这个病拖不得。”杨天佑说,在传统治疗方案基础上,医院在国内率先探索将免疫治疗提前至治疗初期(诱导阶段),通过引入GD2单克隆抗体,激活患儿免疫系统更早介入肿瘤清除,以提升缓解率和生存率。

研究显示,在治疗后期(维持阶段)使用该药物,可使高危患儿的长期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提高约15%。若提前使用,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

来到广妇儿后,小帆被迅速纳入多学科联合治疗团队,接受了包括手术、诱导期化疗、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维持期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

不过,这类靶向药物价格昂贵。GD2单克隆抗体每针价格高达4万至6万元,一个周期通常需用三针以上,多个周期总费用往往超过60万元。由于尚未纳入医保,患者多依靠惠民保及社会募捐等渠道筹集治疗资金。

小帆治疗期间,其父母一边照顾他,一边靠摆摊、送外卖、开设短视频账号筹集费用,前后奔波两年。如今,小帆病情稳定,已顺利完成主要治疗,进入随访阶段。

“我们正在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为更多患儿争取标准化、可及性的治疗路径。”杨天佑说。

除了规范治疗,早期发现同样关键。杨天佑提醒,3岁以下儿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彩超检查,既无创、无辐射,又能有效筛查早期小于1厘米的腹部肿瘤病灶。日常生活中,家长在为孩子洗澡、更衣、涂抹身体乳时,也应注意观察腹部是否对称、有无异常包块或隆起。“如果家长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治疗的主动权和成功率都会大大提高。”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密 陈文

【作者】 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