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督察院是干什么的(带你了解大明王朝中央纪委监委-“都察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17:02:03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中最燃的时刻大概是当程仁清劫法场:当着马文才和宋仁的面喊出:奉兴巡抚,右副都御史李世达驾到的时候了。正义从天而降。

帅家默和丰宝玉在省城按察使司告状无门的时候得到了巡按御史刘景的帮助。

金安知府黄凝道原来为监察御史,从七品一跃而成为四品知府。

地方豪绅范渊退休致仕前曾经担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在官场拥有广泛的人脉,在地方能够翻云覆雨,甚至豢养杀手,俨然就是地方黑恶势力保护伞。

甚至在后续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龙脉保卫战中,御史这一官职也多次出现,“御史”-好像是明朝官场无处不在的存在,也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势力,那么这么多御史到底属于哪个部门管理?这就不得不提到御史所在中央部委,大明中央纪委监委-都察院了。

明代以前没有都察院这一机构,但有类似的机构御史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立都察院,都察院的主要指指责是监察,弹劾及建议,和现在的中央纪委监委职责类似,主要针对明朝公务员队伍的纪检和监察。

都察院与中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平级,属于正部级机构。部长是左右都御史(正二品高官)与六部的部长等级相同,左右都御史以下依次是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与六部副部长等级相同,接着就是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就是最低等级的监察御史,明朝十三个省各对应若干名,另外都察院还设有各司局,因此都察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光监察御史就有110人。

另外由于明朝实行的是南北两京制,在南京也有个迷你型的都察院,南京都察院职位和机构设置与北京都察院基本相同,只是规模要小得多,监察御史只有30人,部委领导像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也只有北京都察院的一半。

御史作为监察官员,选拔非常严格,首先必须是进士出身,而且年龄要在30-50岁之间,太年轻了缺乏经验,太老了没朝气,必须是工作满三年以上的进士才能担任御史。

那么为啥作为省委书记兼省军分区司令的巡抚或后来管理数省的总督为何也要兼任都察院都御史或副都御史的职衔?比如《天下长河》中河道总督、两江总督都加了都察院右都御史,省委书记、省军分区司令兼任中央纪委监委副书记在现在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不符合监管分离的原则。

巡抚挂都御史或副都御史衔、佥都御史衔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巡抚需要监察权

明朝在各省实行的是三司制,即布政使司管民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按察使司管刑法,三司互不统属,这样做虽然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坐大,减少了割据风险,但是也容易造成遇到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处理的事情难以协同,存在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于是朝廷就派出京官充当巡抚,来对三司统一协调,管理,可是如何让三司官员听巡抚的话?这个时候授予巡抚检察权就成了必然,监察权在手,对于不听指挥、违法乱纪的官员就可以弹劾,告诉他们小心一点,别有什么把柄落在巡抚手里,因此就给了巡抚都察院的编制。

2.理清与监察御史的关系

前面讲了各省都有监察御史,各省的巡按御史不受其他官员节制,在工作上经常与巡抚发生纠纷,因此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就给巡抚加上督察院御史或副都御史的职衔,这样巡按御史也就在巡抚的管辖之下了。

3.抬高巡抚的地位

因官员流品问题,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在明代被称为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科道官属于言官,言官的地位高于一般地方官,给外派大员加都察院御史衔亦有显示尊荣的意思。

都察院这一机构起始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当然后来逐步有所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