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正热,这场农业盛会像一扇明亮的窗,让人们清晰看见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的奋进足迹。
从科技田垄的创新突破,到 “吉字号” 品牌的魅力绽放;
从产业融合的活力涌动,到线上线下的产销共振……
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
吉林农业正以从容坚定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科技扎根田垄,创新结出丰收果
在农博会的展位间,科技助农的故事正生动上演。
中国农技协吉林抚松人参科技小院前,生态种植的人参引得游人驻足。这个2023年落户松江河镇的小院,依托4500亩种植基地,以病害绿色防控模式等一项项科研成果破解了人参种植难题,还通过15场培训让500名农民受益,带动12个乡镇增收。
不远处的龙潭吉桃科技小院展位上,红润饱满的桃子看着格外诱人。
“我们自主研发的棚室主干型栽培模式解决了东北棚室果树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的问题!” 负责人的话里满是自豪。
20余场大型科技培训,培训农民2000人,辐射带动800余人增收。
双阳鹿科技小院的展台上,鹿茸深加工样品整齐排列。
2名博士、3名硕士泡在基地里钻研技术,如今高科技鹿产品已带动3个乡镇10余家养殖户增收。
正如吉林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的:这些科技小院就像“技术引擎”,让科研成果扎根田间。
没错,通过科技与吉林黑土地的“深情”相拥,让吉林现代化大农业有了最扎实的底气。
品牌绘就底色,“吉字号”里藏真章
(被采访对象提供)
农博会上的“吉字号”展区,藏着吉林农业的品质密码。
参龄220余年的野山参短暂亮相,估值超800万元的珍品让参观者纷纷驻足;
吉林市展区的 “官参局” ,三四十年参龄的人参在玻璃缸中静静陈列,采参契约、参票等文物复刻品搭配产业地图,仿佛在讲一段跨越百年的参业传奇。
再看“吉字号”特色精品展区,人参、灵芝、玉米、木耳等土特产琳琅满目。
吉林粮食特装展区里,吉林大米分级产品、十大白金名片企业产品整齐陈列,鲜食玉米的香甜在试吃区弥漫。网红达人直播互动,厨师现场演示创意吃法,线上线下的观众都被这份 “吉林味道” 吸引。
从历史文化赋能到品质体验升级 ,“吉字号” 品牌的强势崛起,正是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竞争力的生动注脚。
产业融出新路,智慧农机显身手
本届农博会上,3.6万平方米的农机装备展区,是产业融合的鲜活样本。
200余家企业带来的1000余台(套)农机装备,从耕作到收获全环节覆盖,科技元素让“智慧农业””触手可及。
(来源:长春农业博览园)
最吸睛的当属那台会自己跑的拖拉机——国内首款高度智能化无人驾驶拖拉机。
它集成AI、5G与高精导航技术,作业效率提升40%,未来农场人力成本或因此骤降90%;更难得的是,甲醇发动机让碳排放直降80%,环保与高效两不误。
难怪外国友人惊叹:“这里的高科技农机太震撼了!”
从传统耕作到智能装备,农机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是吉林现代化大农业从 “会种地” 向 “种好地” 的大步跨越。
(来源:长春农业博览园)
线上线下共振,流量变作新动能
农博会的热度不止在现场,更在线上直播间里。
8月15日,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开幕首日,吉林省流量经济赋能电商直播首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联合抖音、淘宝、小红书、京东等主流平台,通过“政府搭台、达人探展、产品出圈”的创新模式,开启吉林优质农产品的“云端”推广新征程。采用“24小时直播接力”模式,全天候释放农博会数字活力,构建“云端不打烊”的助农新场景。
8月16日,电商达人罗凤魁化身 “农博导游”,带着全国网友“云”逛展。从长白山人参到吉林大米,从延边辣白菜到特色矿泉水,他用“专业讲解+生活化互动”揭开品质密码,弹幕里“求上架”的呼声不断。
数据见证热度:
截止到15日16时,达人直播间共吸引超360万人次围观,累计销售破千万。商家店播累计销售400余万元。多款产品上架“秒空”,后台进入紧急补货状态,创下农博会直播销售新纪录;
16日直播期间,长白山人参展位订单量较日常增长280%,吉林大米单小时售出千余袋,某矿泉水电商首售就成功售出4000余单,24万余瓶上架即售空,爆品瞬间出圈。截至16日16时,达人直播间单日观看人次超200万次,销售额超850万……
抖音、淘宝等六大平台同步直播,线下展示、线上下单,吉林的好物的产销渠道越拓越宽。
从屏幕到田间,“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的创新模式,正为吉林现代化大农业注入强劲市场活力。
农博会上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的生动切片。
坚持科技引领、品牌驱动、产业融合、产销协同,吉林农业正以更昂扬的姿态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这扇农博之窗里的图景,预示着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昕 文/摄
摄像 王涛 视频制作 张铭淇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