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大讲堂》第六期讲座如期举行。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戴伟华以“刘禹锡的岭南诗篇:唐代文人的生活艺术与精神世界”为主题,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空,从唐诗中探寻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刘禹锡在岭南近四年的经历,彻底打破了‘岭南蛮荒无文化’的刻板印象。”戴伟华开宗明义指出,唐代岭南虽在地理上远离中原核心区域,但文化互动远比想象中深入。刘禹锡作为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连州刺史,这段看似失意的贬谪岁月,却成为他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历程。通过解读刘禹锡组诗《海阳十咏》,戴伟华教授揭示了诗人如何将连州、海阳等地的寻常山水赋予独特文化内涵。这组诗作以当地十处自然景观为吟咏对象,原本自然朴素的景观,在诗人的笔墨下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的符号。例如,诗中描绘的“月窟”被戴伟华称为“唐代网红打卡点”,其奇幻色彩与诗意表达,印证了岭南自然景观与文学审美的深度融合。
刘禹锡被贬岭南期间,曾修建的“吏隐亭”也是其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这一建筑背后隐藏着诗人心境的深刻转变。戴伟华分析道:“吏隐亭既是政治失意的避风港,也是精神重建的起点。这种在逆境中创造生活美学”的智慧,在《观棋歌》中亦有生动体现——诗中“长沙男子东林师,闲读艺经工弈棋”明确记录了刘禹锡与长沙友人进行棋艺交流的“岭南第一棋局”场景,这不仅是对弈的技艺切磋,更成为中原与岭南文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见证。戴伟华强调:“刘禹锡将围棋与诗文结合,为岭南注入了中原文人的雅文化基因,影响了后世岭南文人的生活方式。”
刘禹锡诗中对市井生活与自然风物的描摹细致入微,字里行间皆透露出对生活本真的洞察。戴伟华表示,诗人的笔触不仅覆盖渔樵耕读的日常场景,更延伸至瘴气防治的民间智慧、节庆民俗的独特风情,以及中医药实践的乡土经验,诗人的笔触延伸至政务、交游、民生等各个领域。在政务之余,他记录百姓劳作的晨昏交替,描绘市集商贩的吆喝往来;与友人交游时,写下岭南特有的花木景致与宴饮雅趣。这种“文学即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刘禹锡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让他的诗作立体呈现了唐代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戴伟华特别提到,刘禹锡深感医药学对健体强身、济世救人的重要性,其编撰的医书《传信方》收录了岭南民间验方,不仅缓解了南方瘴疾之苦,更成为岭南中医药文化与中原医学交流的重要载体。
“刘禹锡为岭南构筑了一大人文景观体系。”戴伟华总结道,刘禹锡通过《海阳十咏》等作品,将连州海阳湖等具体景观与“月窟”等文学意象深度绑定,使岭南山水从自然存在升华为文化符号。这种“景观诗化”的实践,为后世“羊城八景”等人文景观体系奠定了基础。“羊城八景”自宋代逐步形成,和“海阳十景”一样,同属一种人文景观体系,其传承性正是岭南文化延续的体现。戴伟华表示:“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回望过去,更要重视当下和展望未来。”在他看来,“羊城八景” 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它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这种文化传承。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席,纷纷就刘禹锡诗作中的细节与戴伟华教授展开交流。主办方为到场市民准备了限量文创礼品。本期岭南大讲堂正值暑假,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孩子意犹未尽,不舍离去,围住戴伟华教授追问自己好奇的内容。一位学生表示:“戴教授所讲的‘海阳十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岭南景色与传统文学交融的魅力。”
据悉,《岭南大讲堂》后续还将邀请更多权威文史哲领域专家,持续聚焦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跨界视角解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公众献上更多文化盛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吴恺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