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从融资、纾困等重点环节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实体经济回升向好。
推出一揽子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小微企业在实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在吸纳就业、促进创新、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机构加大信贷供给,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时效,灵活满足各类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今年前4个月,银行业、保险业通过贷款、债券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新增融资约17万亿元。无还本续贷政策自去年9月扩围以来,累计为中小微企业续贷4.4万亿元,更好满足企业接续融资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高服务适配性,鼓励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更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我们牵头建立了专门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低成本资金快速直达企业。目前,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信用贷款。
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通过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助力稳企业稳经济。
人民银行不断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比如,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将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从目前的1.75%下调到1.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围绕小微企业发展,金融部门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方面出台了较多的支持举措,既有总量政策也有结构性政策,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优化金融服务供给
金融业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服务能够帮助小微企业获取扩大再生产、提高抗风险能力,并促进其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当前,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更加凸显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战略意义。
尽管金融赋能小微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三方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不完善,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其风险,倾向于规避放贷;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严重,使得金融机构审贷成本较高。以上因素叠加,形成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瓶颈。
为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做好今年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工作,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推动提升数据质量,指导金融机构有效对接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相对不规范,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银行机构要充分运用数字金融手段,深挖小微企业经营数据,拓宽企业融资授信渠道。近年来,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深化农机产业链银税互动服务机制,聚焦农机研发制造企业、农机零配件供应商等领域的小微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广西玉林市德高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银芳丽表示,“作为一家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与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凭借纳税信用、专利技术等,多次获得银行信用贷,缓解了购买生产原料的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通过打通各类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提供参考依据。
接下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发掘和培育更多小微企业首贷户,合理下沉服务重心,提高活跃小微经营主体融资覆盖面。李广子表示,开发首贷户的意义在于,将之前没有获得金融服务、缺少相关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纳入金融体系,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信用记录,为金融机构提供后续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杜阳表示,要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股权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对传统银行信贷的依赖。应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普惠金融框架,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促进稳外贸稳增长
“小微企业是我国外贸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一季度,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5.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8%。”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金融机构为外贸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等,有助于这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制定银行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李云泽表示,将小微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经营主体,“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
为加大金融稳外贸力度,助力外贸企业发展,江苏、浙江等省份的中小银行纷纷加大网格化走访力度,从跨境结算等方面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金融也在为外贸企业产品销售提供支持。近日,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相关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强调,银行要强化对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宽销路打开空间。
李广子表示,对于金融服务外贸企业而言,首先,金融机构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资金投向,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外贸企业。其次,金融机构可以结合外贸企业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外贸企业的针对性。最后,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助自身所掌握的客户资源,帮助外贸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提供综合化服务。(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