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 汪建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公共精神缺乏、邻里关系疏离、群众自治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强化党的思想引领作用,深挖雷锋精神内核,创新志愿者服务机制等措施,可为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注入活力与动力。
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凝聚社会共治的价值理念。凝聚价值共识是一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系统性工程。长沙市望城区作为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党建聚合力”工程,将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融入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阅读一本雷锋书籍、聆听一堂主题党课、齐唱一首雷锋歌曲、准备一次现场教学、开展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分享一篇雷锋日记”“六个一”沉浸式教学活动,培育了一支基层党组织先锋团队。依托雷锋纪念馆、雷锋学院、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习和研究平台,常态化开展理论研讨和宣讲活动,以红色教育铸牢了爱国情。通过《“雷小锋”思政课系列课程》等系统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融通。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打造雷锋公园、雷锋大剧院等文化场馆和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全区的雷锋精神传播网络,形成“抬头可见、驻足可学”的文化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精神强化基层公共服务责任。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需大力弘扬雷锋的公共服务精神,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群众自治的责任意识,促进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辽宁省抚顺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市将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与城市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净化人居环境·守护健康生活”“文明有礼学雷锋、全民共创文明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定期评选“百姓雷锋”“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并予以表彰,让群众深刻理解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逐渐实现从“被人服务”向“为人服务”的角色转变。江苏省扬州市在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构建熟人社区,开展“乐享邻里·爱满扬城”项目,培育和塑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为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深度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精神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社区联结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要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北京市东城区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更新治理理念、手段与方法,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一是做“细”网格化管理。科学推动党组织嵌入网格化管理中,将辖区分为27个矩阵,全体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下沉到矩阵中,实现“网格化管理,矩阵化治理”模式与“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吹哨”机制双轨运行,形成全域覆盖的精细化治理网络。二是做“深”数字技术赋能。依托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整合全区数据资源,实现城市运行状态“一屏观全域”和事件处置“一网管全域”,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证照信息互信互享。三是做“好”专业资源对接。发挥党员干部和“身边的雷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整合社区内教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组建党员先锋、治安巡逻、婚姻调解、公益保洁、物业维修、文艺服务等多支队伍,形成更加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力量。
以“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精神擦亮志愿服务的雷锋品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望城区传承雷锋“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一是吹响“雷锋哨”。融合12345政务热线、网格化管理、“吹哨报到”和学雷锋活动机制,创新推出“雷锋哨”智慧工作平台。通过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雷锋哨”,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响应的服务模式。二是培育“雷小锋”。借鉴中国少年先锋队争章活动,打造“争章工程”,出台《中小学生“雷锋章”评选工作实施办法》,创设具有望城特色的“雷锋章”,将其作为中小学生道德品质评价的最高荣誉,激发“雷小锋”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三是建设“雷锋驿站”。全区精心打造143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雷锋驿站”,为周边群众提供党员教育、文体活动、图书借阅等便民服务,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湖南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重大项目“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体制创新研究”(XSP24ZDA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