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序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针对性,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拓干事创业新局面。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要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从作风问题的本质看,只有以自我革命精神狠抓作风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由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予以保证。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上出现问题,根本上是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如果不坚决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严重腐蚀党的肌体,污染党的宗旨,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导致党和国家事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这方面,历史有着深刻教训,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我们党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首先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确保党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作风问题的特点看,作风建设不能有丝毫的“喘口气”“歇歇脚”,唯有驰而不息,才能化风成俗。新时代作风建设呈现“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的新气象。这一根本性变化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的新起点,而不是可以懈怠的休止符。一方面,好的作风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作风操守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相反,地位的变化、成就的取得,往往容易诱发不良作风。从我们党的情况看,党员结构不断更新,总量不断增长,根据党内统计公报,2023年发展党员的82.4%在35岁及以下。年轻党员往往缺乏复杂环境的历练,容易陷入安稳享乐的“舒适区”,只有在作风上不断淬炼,才能真正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另一方面,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变异性、传染性,既有“手电筒照不到的地方”,又会产生新的形态形式,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
从作风建设面临的时代变动看,只有持续改进作风,才能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两个历史主动”,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当前,“两个大局”更加深入地交织激荡,大国博弈更加激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迈入更多“深水区”“无人区”,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时代的激荡变革,要求我们必须焕发老一辈革命者那样热腾腾的精神气息、刚毅朴素的作风面貌,而任何诸如贪图享受、患得患失、回避矛盾、“躺平”“佛系”之类的思想和行为都要不得,否则,就不会有高度团结、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在困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党群关系,就不可能赢得“两个历史主动”、打赢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进标本兼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要着眼新时代的作风考题,突出“小切口,大成效”,深化标本兼治。
抓住固本培元,突出理想信念。作风是形,信念是本,本正则形聚。深化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抓住党性这一决定性因素,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要摆正公私关系,不能把私心、私利、私欲同个人的合理合法利益混为一谈。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是和非、公和私、得和失的关系,做到“三严三实”,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抓住核心问题,着力党群关系。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是徙木立信之举,就在于我们党以此纠治了一些长期未除的歪风顽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深化作风建设,要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群众路线,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做官当老爷的“官气”,是群众最为厌恶的顽瘴痼疾之一,犹如一座无形之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要着力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不断扫除“官本位”赖以存在的土壤,营造新时代“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抓住主要矛盾,精准狠刹“四风”。作风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上,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由此衍生出来。虽然现在“四风”在面上已经明显收敛,但并没有绝迹,有的稍有空隙就会反弹复燃,有的会改头换面、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变异。比如,表面的电子留痕减少了,但实际的形式枷锁可能没有解除;“键对键”的力度提升了,但“面对面”的温度可能下降了;“出事”的情况少了,但“做事”的闯劲可能没了,新的僵化教条、封闭狭隘、消极保守现象可能增多了。深化作风建设,要始终把“四风”作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着力睁大火眼金睛,识破不正之风的“七十二变”,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继续把发条拧紧,保持高压态势,严抓到底。
抓住系统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作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息息相关,许多问题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有些部门以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依然难办,这就需要通过制度优化,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深化作风建设,要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防止“四风”反弹。要着眼党风党性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不断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从严治理机制,全面提高管党治党能力。
以好作风好形象促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在云南考察时又强调,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通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这就从“自觉遵规守纪”和“大胆干事创业”的内在统一上,进一步明晰了深化作风建设的方向。从严正风肃纪不是干事创业的对立面,不是要把人管死,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相反,是要贴上“护身符”,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有利于大胆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面对无比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高度的自觉,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以实干担当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要坚持治“四风”树新风并举,以担当作为面貌衡量作风改进成效。纠治不正之风是破立并举的过程,立就要立在促进担当作为上。比如,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空泛的,要把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解决“四风”问题,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问题,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破难题、克难关、促发展上。
要着力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各种桎梏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敢作为、能作为。要建立健全减负长效机制,统筹减负和赋能,让广大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大力推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防止问责泛化滥用,让干部轻装上阵,创造性开展工作。
(廖胜华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吴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