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52岁的李平来说,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
“去年我家种了5亩左右的魔芋,收入7万多元,一家人的日常开销有着落了。”说起去年的收入,李平满意地笑着说。
李平是威宁自治县小海镇银光村的脱贫户,他们一家有七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顾一个年幼的孙女。
银光村是小海镇的蔬菜种植大村之一,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蔬菜。然而,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种多了两老忙不过来,种少了又不划算,于是李平不得不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租出去,租金一年只有几千元,日常开销还得靠儿子和儿媳贴补。
马文俊(右二)与村“两委”共同商讨银光村发展事宜
2024年初,银光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文俊在走访中了解到李平一家的情况后,便动员他种魔芋:“魔芋单价和亩产高,种植风险小,市场价格还稳定,选好种、管理好,收入很可观,您二老何不试一试呢?”
李平详细询问了单价和种植技术后,很心动:“那我们种出来你们帮不帮忙卖?”
“肯定帮,你们只管种,后续的销售我来想办法。”
在马文俊拍胸脯给出承诺后,李平决定拿出5亩地试种魔芋。此后,马文俊又说动2家劳动力少的脱贫户种植了3亩魔芋。
担心他们有种植困难,马文俊定期走访,从土壤改良、种芋选择,到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悉心指导。
收获季来临前,马文俊又开始四处奔波,积极对接收购商。通过多方联系,他成功与一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银光村的魔芋销售打通了渠道。
马文俊(右二)深入群众了解党参苗采购情况
2024年11月底,李平家以每斤均价4元的价格售出近2万斤魔芋,当满载魔芋的货车缓缓驶离银光村,李平感慨:“要不是马书记,我们老两口一年哪能有这么多收入?”
马文俊是威宁自治县应急管理服务中心主任,2023年主动申请到银光村驻村,两年来,他已然“驻”进村民的心中,“要不是马书记”这句话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要不是马书记,我哪能住上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啊?”在银光村一组,只要提及马文俊,卯昌明总是这样说。
时间回到2023年7月初。
彼时,卯昌明一家的居住状况令人担忧,老旧房屋摇摇欲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村镇两级迅速行动,动员并指导卯昌明拆除旧房,按正规程序申请新建住房。
然而测绘公司出具的报告如同一记重锤,给整个建房计划泼了冷水——报告显示,准备新建房屋的土地在二调数据中,132㎡为耕地,29㎡为建设用地,按照规定,必须将旱地变更建设用地才能建房。
儿要娶妻、孙将出世,添丁加口、屋不够住,卯昌明急得团团转。
2023年7月12日,马文俊了解到卯昌明一家的困境后,主动揽下了帮助卯昌明办理农转建手续的重任。此后的4个多月里,马文俊四处奔波收集材料,频繁往返于村镇各部门之间,一次又一次地汇报情况,耐心细致地沟通协调。在马文俊的不懈努力下,2023年12月终于传来好消息——卯昌明家成功获得了农转建批复,并顺利办理了宅基地证书。
有了手续的保障,新房建设顺利推进。如今,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卯昌明一家人的生活迎来了新篇章。
马文俊(右二)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栽种党参的情况
类似的实事不胜枚举,对于马文俊而言,这早已成为他驻村工作的日常。
“马文俊平时话不多,但是一个非常负责的人,无论干什么都很务实。”银光村党支部书记陶朝直言,自从马文俊来到银光村,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马文俊的主动参与下,银光村防返贫工作稳步推进,2023年按程序纳入防返贫监测户4户21人。至今,他已为养殖户争取到肉牛养殖的各类奖补资金9.2万元;帮助102户脱贫户、监测户申请到改厕补助10.2万元……
“驻村两年,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段经历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的温度,重新校准了人生的价值坐标。”马文俊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扎根银光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