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四川省泸州市一名农妇
花9.48元网购“鸡枞菌种”
不想却种出“毒蘑菇”
她和老伴食用种出来的菌子后
双双中毒入院
那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鸡枞菌为何难以大规模人工种植?
遇到商家虚假宣传该如何维权?
一碗蘑菇汤 撂倒老两口
事情还要从今年6月底说起,四川泸州的朱女士当时在浏览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则鸡枞菌种的视频,她点进视频下方的广告链接,以9.48元的价格购买了三包“鸡枞菌种子”。
“视频里面说这个鸡枞菌种子在自家就能种出来。”种子到货后,按照视频中的指导,朱女士将菌种撒在了自家门前大树下的土壤里,并持续浇水,确保土壤湿润。“三包种子的包装袋上都写的是‘家庭蔬菜种子’,里面是黑色的一粒一粒的种子。”朱女士回忆道。
图源:封面新闻
然而,种子的长势并不旺盛,10天过去只长出了4朵蘑菇,其中1朵还很小。尽管长势不尽如人意,但想到店家的宣传,朱女士仍对这些蘑菇是“鸡枞菌”深信不疑。7月11日晚上,忙活完农活的朱女士准备晚饭时,看着家门口的3朵大蘑菇,当天晚上便直接摘了3朵煮汤吃。那碗蘑菇汤,也是朱女士和老伴在餐桌上唯一的一道菜。
吃下蘑菇汤后,朱女士和老伴很快出现了中毒症状。“晚上9点过吃的饭,当晚12点左右,我们就头晕、心慌,两个人都上吐下泻的。”朱女士说,由于自己是肺癌患者,相较于68岁的老伴,她的症状更严重,身上的睡衣被汗湿透,整个人几乎是虚脱状态。
意识到可能是食物中毒后,两名老人联系儿子杜先生求助,儿子连忙将两人送至镇卫生院。镇卫生院建议直接将两名老人送至市里医院,并叮嘱他们带上食用的蘑菇原型。随即,杜先生又带着老人返回家,将未摘的另一朵蘑菇带在身上。
7月12日凌晨3时许,杜先生带着父母和那朵仅剩的“毒蘑菇”,赶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室。 医生经过比对,判断二人种出的蘑菇为“大青褶伞”。
“因为持续性地呕吐、腹泻,导致大量体液流失,两人到医院时已经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文学兰介绍。确认毒株后,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扩容、补液止泻、护胃等对症治疗,所幸两人经过三天的住院治疗,均已康复出院。
朱女士种出的蘑菇与大青褶伞对比图
图源:泸州融媒
大青褶伞又称青褶环伞、铅绿褶菇、绿褶菇,是我国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蘑菇种类之一。6月至10月是大青褶伞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段。在生长初期,它外形与无毒可食用的鸡腿菇很像,所以经常有人误食导致中毒。
大青褶伞内含肝脏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毒素以及溶血毒素。食用后潜伏期30分钟至3小时,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患者可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当毒素排出并经适当对症治疗后,患者通常在1-2天内即可恢复,病程较短且预后尚好。但在严重病例中,可能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图源:湖北省卫健委
挂“鸡枞”卖毒菇 消费者无从维权
为何店家宣传的可食用鸡枞菌种,长出来的却是害人的“毒蘑菇”?杜先生循着母亲的购买记录,联系上店家客服。客服却坚称菌种是可食用蘑菇,经过多次交涉,涉事网店也只愿意给出“仅退款”的处理。针对此事,杜先生又联系当事网购平台要求处理,但平台也拒绝承担医疗费用,最多赔偿200元。
根据店家所展示的营业执照,涉事店铺的注册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杜先生向步向信阳市有关部门投诉了父母的遭遇。截至7月22日,当地相关部门的回复,令杜先生觉得维权颇为困难:“他们说找到了这家店铺的法定代表人,但是该法定代表人说他不晓得在卖鸡枞菌种。”
朱女士购买“鸡枞菌种”的订单截图
图源:封面新闻
目前,朱女士原网购链接显示“商品已失效”,意味着涉事网店紧急下架了这款商品。但截至发稿时,多个网购平台仍有大量店铺在出售“鸡枞菌种”,销量从上万至几十单不等。
某平台网店“鸡枞菌种植包”销量达1万+
图源:网购平台截图
记者查询发现,这些平台出售的“鸡枞菌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包装袋密封的颗粒种子;一种是菌菇包。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店铺内询问客服:“长出来的鸡枞菌是可以吃的吗?”得到客服的明确回复“是的”,这名客服还介绍种植方法,把种子撒到要种植的区域,然后覆盖一层薄土,3天浇水一次即可。
名贵鸡枞栽培难 网上菌种全假货
鸡枞菌鲜品的价格达到100-1200元/kg,是野生食用菌中最为昂贵的种类之一。鸡枞菌价格居高不下,根源在于人工栽培难以实现量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新鲜的野生鸡枞菌
图源:昌宁县融媒体中心
那么,鸡枞菌的人工栽培为何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呢?
7月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介绍,鸡枞菌与白蚁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鸡枞菌的菌丝体依赖白蚁巢穴内的微环境,白蚁通过咀嚼植物基质培养菌圃,菌丝分解纤维素供白蚁食用,形成封闭的共生循环。“人工栽培至今无法完全模拟这一系统,脱离白蚁巢穴的菌丝体即使存活,也难以形成可食用的子实体。”李小林说,“鸡枞菌的驯化栽培仍是菌物学前沿课题。”他坦言,目前国内仅自己所在单位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以及云南等地有少量仿生态试验成功。
“网上所谓的‘鸡枞菌种’,没有之一,都是假货!”李小林明确表示,目前全国尚未发放鸡枞菌种生产许可证,因此网购平台上大量打着“鸡枞菌种”旗号的商品均是假货。
在李小林看来,网购的“鸡枞菌种子”几乎不可能种出真鸡枞菌,且暗藏中毒风险。他认为,市场上售卖的低价“种子”多为两类:一是其他菌种的菌丝体(如廉价平菇、姬菇),商家利用消费者无法辨识菌种的差异进行误导;二是不明来源的野生菌孢子混合物,可能混入有毒种类(如大青褶伞、鹅膏菌等)。
虚假宣传或担刑责 消费者可十倍索赔
既然网店销售的“鸡枞菌种子”都是假货,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商家虚假宣传、知假售假的行为会受到哪些处罚?网购平台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
对于朱女士的事件,四川纵目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柄尧认为,店家与消费者构成买卖合同关系。店家宣传销售的是鸡枞菌种子,最后长出来的却是“毒蘑菇”,这说明店家存在虚假宣传,构成违约。此后,又发生购买者及亲属不慎食用中毒这一后果,这又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中毒这一法律后果,系因店家违约所致,相应责任应由店家承担。
张柄尧还认为,由于鸡枞与白蚁存在共生关系,一个普遍的科学共识为鸡枞无法进行人工培育,因此,各种通过网络平台倾销所谓“鸡枞菌种子”的宣传,都不可信。相关行为除面临虚假宣传可能带来的行政、民事等责任外,甚至还面临刑事责任风险。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公益律师冯骏表示,作为网购平台,其本身也应尽到相关的审查注意义务。如果在日常的管理中疏忽大意,则平台应当与菌类产品的销售者、经营者对消费者的相关损失承担连带共同赔偿责任。
“如果经营者销售有毒菌类,或者说在销售时未告知菌类不得食用,甚至于直接鼓励消费者进行食用的,造成消费者中毒的,消费者可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冯骏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可要求经营者对自己的相关损失予以赔偿,包括但不限于按照该菌类产品的10倍的金额进行索赔,且索赔的最低金额可不低于1000元。
小编提醒大家
6月至10月是野生菌类生长旺盛期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
切勿自行采摘不明种类的野生蘑菇
应购买正规来源、经过检验的食用菌类
网购菌种有风险
种植食用需谨慎
来源|封面新闻、泸州融媒、科微学术、湖北省卫健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