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户30户、农民土专家24名,年均制种900亩、生产良种23万公斤,推动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造福572户、2352人……谈起岑巩县天星乡地城村近三年“成绩单”,驻村第一书记刘萍激动地说,“这里面有检察官许多汗水哟!”
“粮安天下,种为芯片。”今日岑巩,是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国家级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岑巩检察院制定《护航杂交水稻制种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护航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检察联络站”,用好“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司法保护基地”,全方位服务主导产业、特色经济,献力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助力消除“插花地” 保障集中连片制种
“你们嘴巴讲起泡,我也要栽中稻。我种点谷子自家吃还不行吗?”70岁老农周某林,坚持己见。
“老人家,听我们说嘛……”检察官杨军和农业农村局干部杨杰,坚持开导。
早春二月,平庄村按县里规划,将“当门坝”全部农田纳入杂交水稻制种范围,个别农户却要将田坝中间的自家农田,用来种中稻,变成制种片区“插花地”,今后中稻的花粉,将侵袭制种杂稻的花粉,严重损害杂稻种子质量,“一颗耗子屎,打坏一锅汤”。
杨军摒弃机械执法、就案办案,坚持调解优先、说服在前、法治跟进,多次上门做周老汉工作,说理,说法,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还细算经济账:农田流转出来,每亩租金400元,超过中稻纯收入的100多元……
终于,周老汉松了口,将其0.8亩稻田租给制种公司,经劝导,原本也要栽中稻的李某银、周某全两老汉,也将其10亩稻田流转出来,“当门坝”实现集中连片杂稻制种。
每年备耕前夕,检察院都要深入制种片区调查,发现“插花地”苗头,就向有关部门及早发出检察建议,抓紧督促整改,并会同相关单位进村召开院坝会,登门入户,晓之以理,谕之以法,开导农户流转农田、确保制种安全,基本杜绝了“插花地”现象。
助力铸造“金饭碗” 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
夕阳西下,收工了。
陈明林打开钱包,给为他插秧的20位男女民工发放当日工钱。
这位大树林村制种大户,指着眼前沟渠密布、土地平展、机耕道规整的大田坝告诉记者:我去年制种200亩,因政府建设高标准农田,杂稻种子收获可观,加上秋后种菜丰收,纯收入6万多元,今年打算制种700亩,我对发展制种越来越有信心了。
2022年以来,岑巩检察院深化护民生、守民心举措,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围绕农田项目、水利设施、机耕道管护等重点,主动出击,排查问题,督促整改问题35个,划定生产基地并设界牌418个。发现基础设施不全、老化破旧,立即报告县委、县政府,并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引起高度重视,快速整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陈明林便是受益者之一。
今春,县里为避免农田遭山洪水打沙压,需在地城村修建4800米河堤。施工队集中采购砂石以利集中施工,便租用百余亩农田堆放材料。检察院盯紧工程,建议水务局督促老板保质保量、加班加点施工,促使项目如期竣工,原占农田完整恢复,不误农时投入制种。
助力排除“土污染” 保障绿色生态制种
结束育秧,拆除棚子,卷起无纺布,扛到小河洗净,拿到自家二楼晾好,以备来年再用。这是周坪村制种大户项胜贵每年谷雨过后的惯例。
项胜贵说:“我按检察官提醒,循环使用无纺布,直到破损不能再用,就交给制种公司做环保处理,不能让它烂在田头,祸害杂稻种子品质。”
为防治土壤污染,岑巩县持续开展了土地净化行动,检察院积极投入,发现问题及时建议相关方面整治,督促并协同农业、市监等部门,结合常态化农资监管,倡导农户使用低毒农药,多用有机肥,减用塑料薄膜。所有制种户都用易分解、环保型的无纺布,替代塑料薄膜,对破旧无纺布生态化处理,已蔚然成风。
助力解决“水问题” 保障制种不误农时
2024年3月23日傍晚,龙平公路施工中,出现农田沟渠毁坏、堵塞,代店等村2000余亩制种水稻、1000余亩中稻,灌溉用水突然中断。检察联络员、代店村副支书欧家辉连夜交涉,施工方表示10天内恢复通水。
然而,水稻制种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精准的时间要求,一天都耽搁不得。眼下杂稻父本秧苗即将移栽,若移栽晚了,会与母本“花期不遇”, 杂稻种子颗粒无收!
次日上午,县检察院紧急找来县水务、交运、住建等部门,就此问题召开公益诉讼听证会和磋商会,核实情况,商讨方案,明确责任方、主管方和督促方,该院当场向水务局送达《磋商意见书》,建议其责令施工方履行农田水利设施保护职责。检察官立即赶赴现场详细查看,督促施工方紧急调度挖机疏通沟渠,25日下午得以通水,制种农户如期完成秧苗插苗。秋后,3片区杂稻制种及中稻种植均获丰收,1230家农户增收致富。
由此及彼,岑巩检察院督促相关部门举一反三,排查处理各类项目的“水问题”隐患,确保制种等农业生产灌溉。
助力提质“土专家” 为其添置“法制盔甲”
岑巩检察院围绕制种农户和企业的法律需求,做好部门联动普法、入企法治指导和“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并联动化解纠纷、推进和谐,以法治力量守护“稻花香”和“粮满仓”。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岑巩涌现水稻制种农民“土专家”295人,不仅外出周边6县帮扶,还远赴亚非6国指导水稻种植和制种,“土专家”变身“洋教授”,助力世界粮食安全。
县检察院为让土专家成为“法律明白人”,身着“法制盔甲”外出服务,心无顾忌大展身手,防范劳动报酬纠纷等隐患。该院结合面上普法,对土专家“开小灶”,量身定制“法治套餐”,开办法治讲座,加强法律培训,讲授劳动合同法、民法典等基本知识。土专家们开心地说:“检察院这招真管用,让我们更放心外出指导制种了。”迄今,外出服务的土专家,实现了劳动报酬纠纷零发生。”
法韵伴稻香,“检察蓝”添彩“金种子”。如今岑巩已跻身全国水稻制种第一梯队,夯实粮食安全、种子“芯片”的先行者,近三年年均制种4万来亩,生产良种800多万公斤,产值2.4亿元,种业惠及本县71村2万户,成为衣食万户的特色经济、乡村振兴的先锋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蓓
通讯员 姚洋
编辑 沈玮
二审 龙蓓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