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儿科中心主任曾纪晓教授正透过机器人的高清镜头,聚焦于一个5岁女孩体内乒乓球大小的肿瘤。机械臂在他的操控下,像剥洋葱皮一样,遵循层次解剖结构,最终沿着肿瘤包膜精准地“剥离”……
一个半小时后,困扰玥玥(化名)半年之久的罕见儿童肾上腺功能性腺瘤被完整切除,健康的腺体组织得以保留。术后不久,孩子脸上的痤疮消退,“满月脸”改善。“呦,看玥玥额头上痘痘都消了很多了。”在查房时,曾主任一句话让玥玥露出久违的笑容。实际上,这是曾纪晓教授运用尖端技术为患儿施行精准手术的日常缩影,也是他在小儿外科领域执着追求“极致微创、无痕手术”理念的生动诠释。
曾纪晓主任实施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手术在“方寸之地”创造生命奇迹
5岁的玥玥,从出生时就是白净的小可爱,然而孩子在半年内经历了令人揪心的变化——脸盘逐渐变大、身体莫名变胖,四肢却依旧纤细,稚嫩的脸上还冒出了痤疮,“一开始,我们只是以为孩子只是长胖了,但洗澡的时候,发现孩子竟然长出了阴毛。”玥玥妈妈当时就惊呆了。在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更让家长的心瞬间悬了起来,“玥玥的肾上腺有一个肿块。当地医院建议转至珠江医院治疗。”
来到医院后,曾纪晓教授接诊了玥玥。经过详细检查,他诊断玥玥患的是罕见的儿童肾上腺功能性腺瘤,“这是个十分罕见的肿瘤,还好是良性,肿瘤直径达 3×4 厘米,如同一个乒乓球大小。”
手术是这一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肾上腺深藏于肾脏上方,被脾脏、肾脏及密集的大血管网络包裹。对于器官组织更为娇嫩的儿童而言,在此区域进行手术,视野区域狭小,风险高,容错率极低。
“相比于传统手术,这个部位的手术尤其适合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立体3D视野,三维视觉放大10-15倍,医生看得清,手术操作更精准,创伤更小,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神经和微小血管等组织;对于手术者而言,机械手臂稳定,避免了人手的颤抖。而且机械臂内多关节,多角度,较腔镜更为灵活,能以在360度在靶器官周围操作,在极度狭小的空间内实现精细的肿瘤的剥离。”曾纪晓向记者详解选择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关键,“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切除病灶,而是要最大限度保护孩子娇嫩的健康组织,这将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一个半小时,玥玥的肾上腺功能性腺瘤被完整切除。这也是曾纪晓主任团队完成的近300台机器人辅助手术之一。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将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儿童肝胆、胃肠、肿瘤、肛肠、泌尿等复杂手术,一次次突破传统手术的禁区,将小儿外科微创技术推向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高度。
腹腔镜手术
创新无止境,从“国内率先”到“全国推广”
“敢于尝试,勇于突破”,是刻在曾纪晓从医生涯中的鲜明烙印。据记者了解,他的创新之路,始终瞄准小儿外科临床实践的痛点与空白。早在2019年,他凭借精湛的《完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技惊全国小儿外科手术视频大赛,赢得国内外权威高度认可。同年,团队撰写的《3D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论著在权威期刊发表。
“我们不仅在国内率先在儿童群体上成功开展此术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严谨的临床实践和数据,首次在学术层面系统论证了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经验。”曾纪晓强调。
其实,曾主任团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过。2019年底,团队再创“全国首例”——成功完成单孔腹腔镜辅助ICG(吲哚菁绿)荧光导航下的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为这类复杂疾病的患儿点燃新希望。这项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技术——“儿童普通外科基于常规器械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历经锤炼,于2024年3月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项目”并作为重点向全国推广,此前已荣获“广州地区临床特色技术项目”殊荣。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无瘢无痕,美丽一生’。”曾纪晓主任介绍,团队已完成单孔腹腔镜手术逾2000例,适应症几乎覆盖儿童普外科所有常见病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单孔腹腔镜手术经验”。“肚脐这个天然皱褶处的单一微小切口,随着孩子成长几乎可以‘隐形’,这是我们对孩子身心双重关怀的承诺。”
曾纪晓主任(右一)手术中
仁心即初心,在“哑科”里读懂无声的诉求
相较于技术层面的突破,面对被称为“哑科”的儿科,曾纪晓深感肩上责任的另一重分量。“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不适。这不仅要求我们技术好,更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耐心、细心和强大的责任心,去观察他们细微的表情、动作,帮助判断病情变化。”
谈及儿科医生普遍面临的挑战——工作强度大、手术操作精细但在“国考”中单病种分值不高、收入与付出难匹配导致的招生与人才留存困境,作为中心主任,他语气平和而坚定:“的确存在现实困难。但我从未动摇。因为这份职业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独特的。”
从小他被家庭寄予厚望——学习医学。他坦言,对医学的向往源于内心,尤其是对孩子的天然亲近。“我自己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孩童的纯真与脆弱我能体会。每当看到经我们救治的孩子恢复健康,重新奔跑欢笑,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很难表达出来的。”
更让他珍视的,是病人那一份跨越时空的信任。“看着曾经的小病人长大成人,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又抱着孩子来看我……这种生命的延续和长久的托付,是我在小儿外科领域持续前行的最强动力。”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也转化为他术前的极致严谨:面对复杂病例,他利用先进的手术规划软件,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进行手术路径重建、预演和比对,穷尽所有可能,只为给患儿制定出最安全、最优化的方案。
曾纪晓主任与康复患儿
记者手记:
8月28日清晨9点,约好的采访开始。然而4个小时前,曾纪晓主任才走下手术台——他刚刚打完了一场“硬仗”。这是一位从外院转来的患儿,情况异常复杂:巨结肠术后吻合口瘘、冰冻骨盆、肛门回缩……盆腔内瘢痕组织的硬度甚至超过了软骨,所有棘手难题都聚在一起。这是一场对耐心与技术的考验,每一步都需要曾主任倾注全部心力去化解。
在采访中,他自然流露出常对年轻医生的叮嘱:“为孩子做手术,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孩子们全身的血液就只有体重的10%,失血的后果承受不起。输血本身也是有一定的风险。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小的创伤中,给他们最大的安全。” 听到这样的话语,你会明白,为何家长们能安心地将孩子托付于他。
精湛的医术背后,是一颗深切疼惜孩子的心——这正是我们最渴望在儿科医生身上看到的温度。回望他的征途:从借助精密的机器人系统突破手术禁区,到开创性地实践并推广单孔腹腔镜术式至全国;从在全国顶尖手术大赛中勇夺桂冠,到其技术入选国家级推广项目……曾纪晓主任在小儿外科领域的每一步探索,都以创新为利剑,以仁心为灯塔。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祛除病灶,更是在孩子们幼小的身体上,力求留下最微小的痕迹。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图| 受访者提供
海报| 袁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