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22日(记者 马思)“七月流火,八月未央”,2025年的盛夏见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沸腾时刻。7月下旬的WAIC 2025展会汇聚全球150余款人形机器人,8月更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启幕。与此同时,各地持续发布相关支持性政策,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推动具身智能正从生产线稳步迈向千行百业。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产业高地竞相布局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并列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标志着这一前沿领域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顶层设计落地,北京、深圳、上海等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迅速响应,以差异化政策竞逐具身智能赛道,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实践—生态协同”的发展格局。
北京率先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三年内培育5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推出50款量产产品,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场景实现100项规模化应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深圳则以“产业规模化”为核心目标,其《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估值百亿企业、20家营收超十亿企业,落地50个十亿级应用场景,集聚超1200家产业链企业。
上海于8月6日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三百”目标: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潮,源于技术跃升,更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日前表示:“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形成合力,强化了企业、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形成了大中小协同、上下游联动的良好生态。”
融合创新 产学研生态加速形成
国际数据公司(IDC)7月31日发布预测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将占据近半份额。中国厂商2024年以84.7%的出货份额领跑,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多个前沿赛道中,云迹科技、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已发展成为各自的细分领域龙头。其中,云迹科技在酒店场景的成熟应用,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商业化范本。其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运行能力表现卓越,多项核心指标如同时在线数量、日均开机时长及任务执行效率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具身智能的爆发非一日之功,背后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专家表示,“当科学家遇到企业家”,正是我国具身智能产学研合作、破壁的新契机,共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国内一些具身智能赛道龙头已经在这一创新链条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今年5月,云迹科技凭借首创性融合大语言模型认知能力与实体机器人,构建出可自主适应动态环境的人机协作系统,斩获日内瓦发明展最高奖项——“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刘华平教授团队、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团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孙富春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实现了自然语言理解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突破性融合。
专家表示,这一奖项的获得是产学研创新模式的典范,云迹科技开发的人机协作系统,能让机器人通过环境感知自主调整服务策略。云迹科技副总裁谢云鹏透露,该公司去年10月与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牌”学院——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成立了“酒店数字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产学研用”AI与具身智能研发基地,将科学研发和社会应用更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转化与人才培育。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实际应用,并深度融入各类实体场景,展现出广阔的产业革新潜力。这种学术界权威与产业界先锋的强强联合,正成为中国具身智能崛起的路径优势。专家表示,云迹科技等相关赛道龙头,将继续凭借其在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上的深厚积累,引领具身智能产业不断向前,在政策东风的助力下,推动这场产业变革浪潮持续升温,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