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预计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10亿元!青轨科技:拥抱AI,领跑智慧轨交新赛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8:45:00    

研发部署行业垂域大模型及智能体,线网全部应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10亿元——

青轨科技:拥抱AI,领跑智慧轨交新赛道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包括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产品。会议期间,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轨科技”)所属青岛智运轨道科技有限公司分享了《垂域大模型底层逻辑及未来趋势分析》,向来自全球各地的行业代表介绍了中国城轨大模型的创新之路,彰显了其在轨道交通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前瞻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年初DeepSeek国产大模型的发布,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包括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发展非常快。”这次上海之行,青轨科技董事长赵宏宇深有感触。他说,当前,轨道交通行业搭上人工智能发展的快车道,青岛地铁率先起跑。今后要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精进提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岛地铁全场景深度应用,持续聚焦以“人工智能”破解行业智慧化升级瓶颈,为行业智慧城轨建设先行先试打造标杆。

快人一步,抢先布局

拥抱AI,数智赋能。青岛地铁集团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的链主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已久,这为其挺进新赛道、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青岛地铁6号线辛屯站,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智慧车站管理系统。

2023年初,青岛地铁联合20家高校、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组建“联合创新体”,组成300余人攻坚团队,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4N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规划,构建“场景试点—示范线打造—全线网推广”的梯次路径;按照“场景驱动、数据牵引”的实施路径,梳理形成955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行业首个思维链型高质量数据集,提升大模型场景适配能力;打造“业主主导、生态联创”的组织方式,构建“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三位一体研发体系,形成需求方、供给方、院校方的资源共享和生态合力;打造“模型融合、垂域适配”的技术路线,建立“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系统,打造“大脑四肢”的类人系统,填补城轨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空白。

8月21日,青岛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联盟成立,旨在打通“需求—技术—产品—应用”全链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策源地。经联盟大会推选,青岛地铁集团当选理事长单位。

作为青岛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青轨科技是青岛地铁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这家年轻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智慧建造、智慧运维、智慧运行、智慧企管等智慧城轨领域,致力打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城轨系统解决方案,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优秀软件企业等多项荣誉资质,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赵宏宇告诉记者,近年来,青轨科技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承担了多项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等各项知识产权74项,完全自主研发的供电智慧运维、智慧工地等多个拳头产品荣获山东省轨道交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等10余项省、市及行业奖项,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为行业带来AI技术应用范式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着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突发客流与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乘客服务精准性不足、企业精细化管理不深等难题。

今年4月,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首发,标志着城轨行业进入大模型时代,填补了城轨行业应用空白,为破解行业发展“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

青岛地铁已获批13条线、506公里,在建设、运行、运维等领域拥有多元化的场景优势。“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赵宏宇表示,基于丰富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青岛地铁对痛点问题的提炼更为准确。通过伴随式研发提升智慧化服务质量,打造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人工智能产品。另一方面,青轨科技持续积累了大量来自实际设备运行的数据,并结合对青岛地铁历史数据和故障案例的深度剖析,逐步建立高质量数据集。这些扎实的数据基础和经验沉淀,有力支撑了智慧城轨智能体构建。

依托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国家示范工程应用线路——6号线,青岛地铁开展了大模型的部署调试,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等业务领域,大幅缩减作业流程、缩短故障处置时间,提升了地铁运营效率。对乘客来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乘客服务变得更加智能、精准。例如,应用了大模型之后,智慧车站智能体可实时自动识别需要帮助的乘客,将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确保第一时间给乘客提供帮助。

赵宏宇认为,从技术上说,青岛地铁大模型为行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打破不同城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加速行业技术迭代。智能体所积累的海量运维数据与故障预测模型,将逐渐形成行业知识库,助力其他城轨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在社会效益上,垂域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将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与安全性,减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延误。同时,智能运维体系的建立还能有效降低能耗,通过精准调控设备运行状态,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的快速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6步缩减至8步,处置效率提升70%。

未来场景全域覆盖后,预计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到2028年,506公里线网全部应用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节省运营成本超10亿元。

从行业生态看,青岛地铁构建的“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协同模式,将吸引更多产学研力量深度参与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催生出覆盖技术研发、数据服务、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不仅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还将促进跨行业技术融合。

赵宏宇表示,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青岛地铁将创新实施“全程伴随式对外联创式”研发模式,推动26个智能体实现业务全覆盖。同时,联合17家地铁单位和18家产业单位组成共研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通识大模型基础上对行业数据进行训练和微调,加快打造升级版智慧城轨垂域大模型及相关智能体,并向港口、电力等行业应用场景扩展,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和产业化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